本刊已许可中国知网以数字化方式复制、汇编、发行、信息网络传播本刊全文。本刊支付的稿酬已包含中国知网著作权使用费,所有署名作者向本刊提交文章发表之行为视为同意上述声明。如有异议,请在投稿时说明,本刊将按作者说明处理。
钢铁工业是人类社会工业化进程的核心推动力,也是温室气体排放的重要来源。随着后工业时代到来,如何推进钢铁工业的绿色低碳转型,不仅决定了钢铁工业可持续发展的未来,也深刻影响着人类社会与自然环境的关系重构。2025年4月,位于英国斯肯索普的两座高炉面临关停风险,这直接关系到英国的原生钢生产能力与工人失业问题。回顾英国钢铁工业在过去40年间的发展历程和绿色实践,对于我国钢铁绿色低碳转型具有重要的借鉴意义。持续的经济压力、模糊的政策规定和有限的政府支持是英国钢铁工业难以深入推进绿色低碳转型的重要原因。后工业时代背景下,要加大对钢铁工业绿色技术的财政投入和制度保障,妥善处理生产效率、绿色低碳和职工福利三者之间的关系,形成上下游企业合作互助的产业链,以推动钢铁行业的绿色低碳转型。
在经济全球化等因素的作用下,美国由工业社会转向了后工业社会,其产业结构、经济结构和社会结构都发生了巨大的变化。在美国去工业化进程中,制造业不断外迁,导致了工业经济衰落。尽管后工业产业的集聚拉动了经济增长,并带来了巨额的利润,但美国后工业经济始终无法取代工业经济的历史地位。工业经济的衰落及后工业经济的不稳定性,使得其国内出现了一系列的经济和社会问题,美国政府也对此采取了相应的措施。从某种程度上讲,美国的去工业化进程和再工业化趋势同时发生,或者说,美国政府一直在阻止和抵制去工业化进程。但世界经济格局已经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美国传统制造业很难再现去工业化前的繁荣。不过,美国依然能够通过发展高科技产业等方式,来实现工业经济的复兴,且在本土化与全球化的博弈中找到理想的位置。所以,所谓的美国再工业化进程,其实是在努力实现多种经济复合而成的新经济体。
2020年中国正式提出城市更新战略,标志着城镇化从增量扩张转向存量优化的重大转型。城市更新与“去工业化”现象密切关联,所谓“去工业化”是指受产业收缩影响,部分工业城市多面临空间衰退、萎缩甚至完全废弃的境况。城市更新通过资源再分配与空间重构推动城市从以生产为中心的城市转向以消费、文化与服务为中心的城市,以应对收缩挑战。西方经验证明中小工业城市在应对收缩发展这一问题时尤其需要关注就业机会之于城市更新的重要意义。随着国际环境的变化,生产要素大规模转移成本增加,中国大部分中小城市也面临着人口与产业的“收缩”压力,部分城市存在“去工业化”现象。文章批判性地运用列斐伏尔的空间生产理论,将城市更新视为资本再生产的过程,生产过程需要不断的空间转变,即资本如何在“第一循环”(工业空间)、“第二循环”(房地产、金融保险)与“第三循环”(知识与社会支出)之间顺利转换,也就促进了城市更新。研究从理论层面梳理了城市更新的空间转换逻辑,指出中国中小城市更新关键挑战在于认识到更新路径的非均质性与坚守实体产业发展的长期主义,并从鼓励政策创新、锚定实体产业与坚守社会正义三个维度提出发展建议。
《建构工业过去:结构性经济转型地区中的遗产、历史文化与认同》一书的引言旨在通过全球比较视角,探讨在后工业化背景下,工业遗产得以形成的多重前提条件。从经济变迁、政治制度与文化机制三个层面出发有助于分析不同国家和地区如何在产业结构调整过程中重新解读、利用和再现其工业历史。值得强调的是,工业遗产并非经济衰退的自然附产,而是政治意愿、文化参与与地方身份建构共同作用的结果,从而为理解如何在全球范围内激活工业过去提供了重要的分析框架。
欧洲工业遗产之路(ERIH)成功将煤炭产业转化为文化资源,其后亚洲工业遗产网络(ANIH)也于2022年成立。自2011年《亚洲工业遗产台北宣言》发布以来,中日韩等国通过认证遗产地推进东亚煤矿遗产保护工作。而在这之前,煤矿遗产曾长期处于被遗忘状态。煤矿遗产保护利用有四类“路径”。最常见的是广域的周游路径。但还应构建第二条基于“开采—消费”全生命周期的链条型路径;第三条聚焦矿工工作与生活的时间空间路径;最后则是后代重新发现的认知路径。研究强调,除设施与文献外,唯有保存个体劳动者的回忆记录,才能激活后代创造力。
工业遗产承载着丰富的国家记忆和集体记忆。在德国鲁尔地区,作为地区主体的工人群体在地方经济和社会变革中扮演了重要的角色。在产业重组和结构转型的背景下,工人群体如何重新定位自己的身份成为了亟待解决的问题。通过记忆理论框架探讨德国鲁尔区工业遗产的叙事构建,有助于揭示工人群体如何通过记忆与遗产再造找到新的身份认同。
20世纪60—70年代,“三线建设”中的工业厂矿在“生产—战备—地形”三种要素的影响下,遵循“战备建”的原则,形成了高效的工业建筑空间的空间生产方法,并建构战备工业空间肌理。随着20世纪80年代以战备为目标的“三线建设”结束,以及自20世纪90年代起大量“三线建设”企业的迁移,大量工业遗存逐渐进入空间再生产阶段。对“三线建设”遗产的价值解构可以从建筑、环境与文化价值层面开展,并根据遗存使用与保护现状面临的困境提出区别于遗产保护的梯度活化策略。将未被纳入“三线建设”遗产的大量工业遗存纳入活化策略研究的范畴,可以为理解特殊历史时期工业文明的空间演替及转型再生提供新的理论框架。
从历史角度探讨煤炭与现代日本经济的关系可知,由于日本自工业化之初就开始使用煤炭,因此重点考察煤炭的几个特点:(1)它是初级能源;(2)它是商品;(3)它是环境负担物。煤炭不仅是出口商品,也是日本工业化过程中最重要的初级能源。然而,第一次世界大战后,日本的煤炭进口量持续增加。到了20世纪60年代末,进口煤炭量超过了日本的煤炭自产量。19世纪末期,日本的大煤矿都放弃了包工制度,煤矿直接雇用矿工。另外,煤矿业还引进并改进了外国技术,提高了产量,使煤炭生产更合理。煤炭使用产生了社会影响。首先,煤炭开采业合理化政策是战后日本最重要的产业政策之一。其次,燃烧煤炭造成了严重的环境问题,这些问题在20世纪60年代后才逐步得到解决。其三,20世纪50年代后煤炭开采业衰落,造成了矿工社区的崩溃。
采煤技术在本质上取决于煤矿矿床的赋存条件。它们通常根据煤层的倾角被大致划分为两种。在日本煤炭工业的案例中,由于自然条件的不确定性,技术发展呈现出多轨化的格局。因此,存在着两种完全不同的职场生态:一种是完全机械化的作业模式,另一种则是劳动密集型的手工作业模式。通过对比太平洋煤矿(作为前者的代表)和三井芦别煤矿(作为后者的代表)可以发现,其劳动实践的特点取决于各自所处的自然条件和所采用的采煤技术。在太平洋煤矿的案例中,形成了一种静态劳动实践。在这种模式下,矿工每天都在相同的条件下工作,操作流程均一化。而在三井芦别煤矿的案例中,则普遍形成了一种流动劳动实践。该模式允许技术熟练的矿工根据多变的自然条件和变化的操作流程作出判断来决定作业方式。
作为一项国策,日本的煤炭产业从20世纪50年代中期开始历经半个世纪后走向终结。这一过程是由煤炭向石油的能源转型过程,在此期间,矿区转型和煤矿工人转移成为最大的课题。在煤炭政策下的煤矿下岗人员的转型援助,作为一项优厚的制度,实施了半个世纪。从表面上看,矿区转型和煤矿工人转移工作非常顺利。但是煤炭产业转型带来的劳动力产业转移,是否真正实现了如今追求绿色转型(GX)社会时所倡导的“公正转型”和“不让任何人掉队的转型”呢?实际上,日本经验表明,转型援助在援助对象和援助时间段上均有其局限性。
论文结合宏观统计数据,从产业结构转型、人事制度改革及工人流动等角度,概括性地梳理了京西煤炭业的发展过程。1949年至今,京西煤炭业经历了非常态发展(1949—1970)、第一次稳定发展(1971—1990)、产业衰退与转型(1991—2002)、第二次稳定发展(2003—2015)、产能全部退出(2016—2020)等五个阶段,每个阶段的产业结构布局都受国家政策影响,与全国煤炭业发展形势并无太大区别。人事制度则伴随社会、产业、矿务局动态发展而频繁发生变化,每次制度调整均直接影响工人流动。
梳理有关日本矿区儿童及其相关教育实践的研究成果,有助于阐明煤矿政策与煤矿产业动向产生的相关影响。研究结果主要体现在五方面:第一,通过分析可知,20世纪50年代起逐步推进的煤炭矿业合理化计划对矿区儿童及其教育产生了负面影响。第二,该计划对中小煤矿从业者子女造成的恶性影响尤为明显。第三,针对20世纪50年代至60年代前期的相关研究主要聚焦拥有大量中小煤矿的福冈县矿区,此地区受煤炭政策影响较大。第四,教育工作者真诚对待矿区儿童及其监护人,以积极的态度尝试从教育角度解决其各类困境。第五,相关研究者的众多观点能为解决至今仍有重要意义的研究课题提供参考,比如教师对儿童的学业认定是否会因其出身阶层的不同而发生改变。
聚焦于战后日本煤矿产业衰退期,以北海道的大型煤矿为对象,着眼于企业和家庭,可以分析出煤矿劳动者的孩子是如何成为新一代煤矿劳动者,从上一代继承煤矿的劳动与生活的。从公司资料及采访数据中可见,20世纪50年代后期以后,日本国内的煤矿产业逐步衰退,各大煤矿公司赌上产业存亡,开设了将员工子弟培养为下一代劳动力的矿业学校。孩子们根据家庭情况,选择升入高中或是进入矿业学校。优先考虑家庭需求、前往矿业学校的孩子虽然有着诸多烦恼和迷茫,但在充分利用在矿业学校习得的经验成长为中坚技术人员后,一直工作到煤矿产业的落幕时刻。关于当地儿童未来出路选择的研究反映了产业以及地区的特性,对于阐明随着产业衰退而进行世代间继承的家庭的动态特征具有重要意义。
<正>在哲学社会科学的语言学或者文化转向之后,一个工业化社会科学理论是否可能?基于这个思路,本期《国际社会科学杂志》组织“工业化与后工业化社会科学研究”专辑。在工业化(前/后工业化)社会科学研究框架下思考工业化对人的主体性的影响与塑造,同时探寻人的主体性合理改变的内容,涉及主体性与主体间性、人与自然、社会关系的重新建构。
<正>《国际社会科学杂志》于1949年创刊。其后35年中国社会科学院接受联合国教科文组织的委托,于1983年年底试刊之后,从1984年起正式出版中文版,与英、法、西、俄、阿拉伯语版本一起,合为《国际社会科学杂志》的六种不同语言版本。《国际社会科学杂志》有一个不同于其他期刊的特点:每期各以一个学术的或现实生活的课题为中心,邀请世界知名的学者从历史、现状、问题等方面,以多学科、多视角、不同观点的方式,就理论、方法论和实践诸方面作深入的论述和探讨,以求为世界的教育、科学、文化事业尽其绵薄之力。故而每期实际上各为一本专题论文集。